内容信息

武当地名的由来及武当道教的起源与演变

内容简介

    武当,这个两千三百多年前繁衍产生的文化符号,至今已沉淀为华中道教旅游圣地--武当山,形成了传承千古的武当文明。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武当地名缘何而来,武当山名何时出现,武当道教何时产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主要内容

【字体: 
  •   □ 潘彦文

      武当,这个两千三百多年前繁衍产生的文化符号,至今已沉淀为华中道教旅游圣地--武当山,形成了传承千古的武当文明。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武当地名缘何而来,武当山名何时出现,武当道教何时产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这里,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去考究武当文明的源流。

      武当地名因秦楚纷争而产生

      我国从上古时代开始,山川地名称谓的产生有其独特的规律。山以形名、山以地名、山以事名、山以人名。反之,地以事名、地以山名、地以形名、地以物名、地以人名等。如陕西省的西岳华山,又名太华山,因其群峰大都是裸露的白色花岗岩山体,远远望去如花瓣开放,所以名华山 (“华”通“花”)。因人而得名的文化名山有河北省隆尧县西的尧山,相传尧始封于此。以建置地名而得名的山川也不少,如随州的郧山(今大洪山),因其地古有郧国而得名。武当山也是因其地域原有武当县的建置而得名。

      关于武当山名的出处,历来有三种观点:一是神仙说。元代道士刘道明撰的《武当福地总真集》云:武当山,乾兑发原,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曰武当。二是武当音近“巫丹”而得名。即武当在 “巫山”与“丹水”之间,连缀为“巫丹”谐音而衍为武当。三是“以武挡敌”说。春秋战国时期,武当山地区是楚国抵挡秦国的前线,“武当”与秦之“武关”一样有 “以武挡敌的含义”。武当地名的来历,前两说实为谬论,第三说事由可信,而说春秋战国时即有武当山名则无依据。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武当应是春秋战国时楚国设的武当县。它与春秋时期楚灭今天湖北省竹山县和郧县境内的庸、麇古方国,以及与秦国的南侵有直接的联系。公元前616年,楚派潘崇和成大心灭掉麇国,迁麇族于长江以南。公元前613年,楚国发生了特大饥荒。这时居住在汉水堵河流域的“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今湖北枝江市境)将伐楚”。楚庄王听了大臣蒍贾的计谋,先进攻主敌庸国。最后在秦国、巴国的帮助下,一举灭掉了庸国。按照西晋大经学家、军事家杜预“楚灭国,皆以为县”的论定,楚灭庸后,在庸都设了上庸县(今竹山县上庸镇)。到了战国时期、又分别设立了武陵县、钖县、武当县,还在今天陕西省安康市一带设立了汉中郡。

      武当县最早出现于文献是在 《汉书·地理志》上,武当县属荆州南阳郡管辖,武当确有“以武挡敌”之意。西汉建立初期,除少数郡县外,一般郡县建置都是延用秦置,而秦朝统一后的郡县也大多延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建置。因此,武当地名应该是战国时秦楚摩擦的产物。战国初期秦国已经越过了秦岭在今天的汉中地区筑建有南郑城,在今天的陕西丹凤县与商南县交界处设武关,武关是秦国御楚的边关。楚国在春秋时期灭庸、麇、绞等小国后占领了汉水中上游地区。对于南侵的秦国来看,楚国处于守势。随着秦设武关的出现,楚在离武关不远的汉水边设立了武当县,取“以武挡秦”之意。武当县治旧址在今天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汉江边的关门岩西,因丹江口水库的建设,现在已被水淹没。这里也是后来的均州、均县治所。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大战,楚军大败,秦国侵占了楚国汉中及上庸六县。秦朝一般延用战国时期的郡县建置,因此,武当这一名词当时自然也来自于秦楚汉丹流域的纷争之中了。

    [1] [2] [3] [4] [5]  下一页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张红艳    责任编辑:张红艳 

更多关于 武当地名的由来及武当道教的起源与演变 的文章

最新推荐

继续阅读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