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信息

武当地名的由来及武当道教的起源与演变

内容简介

    武当,这个两千三百多年前繁衍产生的文化符号,至今已沉淀为华中道教旅游圣地--武当山,形成了传承千古的武当文明。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武当地名缘何而来,武当山名何时出现,武当道教何时产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主要内容

【字体: 
  •   (明朝)→

      明朝是武当道教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洪武二年(1369年),撤武当县并入均州,均州治原武当县(今丹口市均县镇汉江边)旧址,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武当县名从此结束,完成了它建置文化的使命。

      明朝一建国就奉祀真武神。明代碑刻记载:“太祖皇帝平定天下,兵戈所向,神阴佑为多”。因此,朱元璋定都金陵(南京)后,就在鸡鸣山建真武庙。朱元璋对武当道士也比较重视,洪武十八年(1385年),特授武当道士丘玄清为嘉议大夫、太常寺卿。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遣高道召请武当道士张三丰。

      真正把真武神奉为明皇室主要保护神的还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封为燕王就藩北平,因靖难之役夺了他侄子建文帝的位。据明代史书记载,燕王起兵祭纛时,朱棣在博通儒道的和尚姚广孝参谋下,他仗剑披发,佯作真武附身,为夺位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即皇帝位。七月,遣神乐观提点周原初“祭北极真武之神”。永乐初年,武当道士李素希贡献榔梅,朱棣亲自召见,赏赐甚厚。以后,朱棣颁行赞颂玄天上帝的 《御制大明玄教乐章》,今全国道士演奏;遣官大修武当山和北京等处玄帝宫观庙宇;命道士修纂《道藏》,并收入《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及御制碑文于其中,宣扬真武是皇室保护神,并把武当宫观树立为“朝廷家庙”。

      明代是武当道教及其宫观建设的鼎盛时期。成祖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声称得武当山真武大帝保佑。为了感恩及政治需要,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派工部侍郎郭进,永乐十年又派亲信勋戚张信、沐昕等督率军民丁夫三十余万人,动用湖广、陕西、河南、四川等六省十二年中应徼国家的全部税赋用于武当山建设,大规模修建武当山宫观,前后历时十四年,在均州(今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建成了一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共修葺兴建宫观庵堂祠庙等400余处,房屋共计20000余间。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世宗拨内帑银十一万两重修各宫观,亲自题“治世玄岳”匾额,建巨大石坊一座。“治世玄岳”石坊经历了500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屹立于武当山古神道东端。

      随着道观楼宇的大量兴建,武当道教也受到明皇室的极度推崇。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命正一真人张守清及道录司从全国各地选拔400名“至诚敬谨”的高道到武当山焚帛修道,朝廷授以度牒,给以廪食布匹。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准许武当山各道收养徒弟,“听令各道童在山修行”。到了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全山道士、道童达到2400多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提督太监王佐奏称“各宫道士多者五六百人,少者亦不下三四百余”。由此可推测嘉靖时期武当山各宫观道士将有四五千人。明皇室为供养道士,专门拨田地佃户,办纳“斋粮”。明皇室还制造大量神器、经书斋送武当山各宫观。

      明皇室把武当山宫观当作皇室家庙,皇室直接管理武当山道教。从宣德十年(1435年)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皇室共派遣30余名宦官提督到武当山,提督品级大都在四品以上。因为明皇室对武当道教的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武当道教荟萃全国十余个流派,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明代形成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构思宏阔,以天柱峰金顶为主体,以道家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理念,将数百座大小宫观楼宇分布于方圆数百里的武当群山中。人文景观依山就势,自然天成,最后形成了武当山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的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堪称世界宗教建筑史上的奇迹。到了清朝和民国期间,由于武当山一带长期兵荒马乱,宫观多次遭兵火,武当道教由此走向衰落。

      (近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文物部门对武当山道教建筑进行了抢救性地修复,对金顶、紫霄、南岩、复真观等十多处重点宫观进行修葺。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教科文卫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的武当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道教文化旅游圣地。每年的游客数百万计。武当文明最终定格在武当道教文化耀眼的光芒之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页  [1] [2] [3] [4] [5]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张红艳    责任编辑:张红艳 

更多关于 武当地名的由来及武当道教的起源与演变 的文章

最新推荐

继续阅读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