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信息

武当地名的由来及武当道教的起源与演变

内容简介

    武当,这个两千三百多年前繁衍产生的文化符号,至今已沉淀为华中道教旅游圣地--武当山,形成了传承千古的武当文明。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武当地名缘何而来,武当山名何时出现,武当道教何时产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主要内容

【字体: 
  •   (两晋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时,武当山道教迎来了它初步繁荣时期。南北朝的史籍记载了当时武当山道家云集的盛况,这也得益于两晋时期武当山先后迎来的几位道家名流,即两晋时期的尹轨和东晋时期的谢允。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 (约281--341年)所著的 《神仙传》记载: “尹轨者,字公度,太原人也,博学五经,尤明天文星气,河洛谶讳,无不精微,晚乃学道,常服黄精华,日三合,计年数百岁……后到太和山中仙去也。”今天的武当山五龙宫一带,还有尹轨炼丹修行的痕迹。尹轨道术博杂,既明天文星象,又精谶讳之学,还能炼丹药作符箓为世人治病辟邪,在武当山升仙后 “领杜阳宫太和真人,今为紫虚阳光道德箓真师”。从道家门派划分,尹轨在武当山仙去与道教上清派有一定联系,后被道家楼观派奉为宗师,在我国道教史上具有较高地位。谢允是生活在两晋交替年间的武当道士。综合晋西戎主簿戴祚 《甄异传》、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以及明代方升 《大岳志略》等古籍记载:谢允字道通,历阳人 (今安徽和县),少年时英毅、历仕罗邑宰,博览群书。晋咸和中,谢允上表辞官,西上武当山,至襄阳 (今湖北襄樊),见一道士对他说: “我师孟盛子 (戴孟)对我说 ‘如有西上欲见我者,可以与他俱来’。难道就是先生吗?”因此,谢允跟随道士来到武当山。孟盛子先生坐于石上,给谢允传授了炼神冲虚之道。于是,谢允结茅于石室,不数年得冲寂之妙,能飞行绝壁,自号曰谢罗山,最后在武当山升仙而去。

      此外,两晋南北朝时期还有许多著名道士,如太和真人山世远、徐子平、刘虬、孙怀道等,均曾经在武当山修道。他们或攻读《黄庭经》,或辟谷服气,或采药治病,或炼丹延年,使武当道教丰富多彩,为后来武当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

      唐朝时期,李唐王朝崇奉老子,尊奉老子为其祖先,因此道教的地位得到提高。武当山民间道家这时就有了设五龙祈福消灾的方术。唐太宗贞观年间,均州刺史姚简奉旨到武当山祷雨有应,唐太宗命令就地建成五龙祠,这是武当山有史以来由国家建的第一个道观。唐太宗、代宗时期,武当山建有“太乙”、“延昌”等庙宇。晚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在武当山又敕建了 “武当山神武威公新庙”。唐末杜光庭(850--933年)编著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武当山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这表明武当山在唐代已成为道教名山。唐代著名的道士孙思邈、姚简、陶幼安等曾在武当修炼隐居过。

      (五代)→

      五代时期,武当山接纳了一位高士陈抟。《宋史·陈抟传》等史籍记载: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安徽亳州人,自幼聪悟,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后唐长兴(930-933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曾经遇到孙君仿、獐皮二位处士对他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陈抟便来到了武当山栖身隐居,在武当山“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陈抟在在武当山研读《易经》,手不释卷,著有《指玄篇》八十一章,谈养生延年和还丹之事;还著有 《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九室还丹诗》等著作。五代末,陈抟从武当山移居华山云台观,后又到少华山石室居住。在华山修炼期间,陈抟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又著《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其学说经后来的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在华山隐居期间,陈抟还受到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召见,宋太宗还下诏赐其号为希夷先生,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奇人。今天武当山桃源峰东尚存陈希夷“诵经台”遗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张红艳    责任编辑:张红艳 

更多关于 武当地名的由来及武当道教的起源与演变 的文章

最新推荐

继续阅读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