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信息

武当地名的由来及武当道教的起源与演变

内容简介

    武当,这个两千三百多年前繁衍产生的文化符号,至今已沉淀为华中道教旅游圣地--武当山,形成了传承千古的武当文明。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武当地名缘何而来,武当山名何时出现,武当道教何时产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主要内容

【字体: 
  •   武当:源自建置 后为山名

      武当山名的出现,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后汉书·朱穆传》。朱穆为东汉南阳郡人,桓帝时曾任侍御史和尚书。朱穆学识渊博,初举孝廉,对《易经》颇有研究,也信奉道教。其传曰:“时同郡赵康叔盛者,隐于武当山,清静不仕,以经传教授。穆时年五十,乃奉书称弟子。”此文给人们透露了两条信息,一是在东汉桓帝初期就已有了武当山名,二是在东汉中叶武当山已有进山修道的隐士。

      武当山的得名应出于东汉王朝的建立和道教的兴起。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南阳舂陵人(今湖北枣阳),他建都洛阳,将南阳(古称宛)作为南都。武当山初名嵾山,嵾是形容山势参差不齐的专词。武当山主峰相距武当县旧治(今丹江口市均县镇)仅40多公里。天气晴朗时,从均县镇(原武当县旧治)向东南遥遥望去,武当山群峰如一堵巨大的屏风,横亘突兀于群山之中。武当山在没有道士隐居之前,山深人稀,当地人望之巍峨,遂称之为嵾山。到了东汉时期,由于都城定于洛阳,又在宛(今河南南阳)设南都,王朝政治文化中心移于洛宛一带。道教实际上也是社会政治的产物,当一些有识之士感到人生失意时便产生了隐居遁世的思想。因此,东汉时期道家思想兴起后,一些人便就近寻找一些风景优美的深山去炼丹修道,寄托人生。东汉时的武当县距南都南阳仅100多公里,距京都洛阳300多公里。知名隐士的到来,因嵾山在武当县境内,外人便把嵾山称之武当山。道家把“太和”看成“道”的演变形式,认为“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严遵《道德真经指归》),因此嵾山也称为太和山。

      从以上我们可以认定,武当这一名词,因春秋战国时期秦楚纷争而产生,成为楚国边境地区的县名。到了东汉时期同时也成为山名,建置与山名并存。后来因为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发达使武当山名掩压住了武当作为郡县的建置名。到了北宋初期,《太平寰宇记》的作者乐史还提出了武当县因武当山而得名的观点。

      武当一词,从代表建置的武当,逐渐演变成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武当。这恰好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现象。

      武当道教的起源与演变

      关于武当道教的起源与演变,我们从历史文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发展历程。

      (东汉时期)→

      我国道教的演变与兴起出现于东汉时期,武当山道教也因时而生。这时期的修道之士,都以隐遁山林修炼为人生最高境界。武当山在东汉时期因距京都洛阳和南都南阳不远,且山深林密,便成为隐居遁世者首选之地。道家隐士虽以老子为道祖,但东汉时期的道教与老子之道有很大差异。这时期遁逸到山林的隐士多以铸鼎炼丹、推测灾异、祈福禳灾、传经授道为己任,观天地阴阳、论五行六合。当时的隐者,居住的大都是 “结茅于石室”,以依岩傍穴为栖身处。

      文献记载,第一位到武当山修道的隐士名戴孟。他得道后周游名山,日行七百里,汉明帝巡游武当诸峰时,落帽于武当山峰之上,后人谓之落帽峰。落帽峰位于今天的中笔峰和天柱峰之间。也是在东汉明帝时期(58-75年),步戴孟后尘,马明生、阴长生、叶济等相继来到武当山修道。阴长生是汉光武帝阴皇后的族裔,邓人(今河南新野)。阴长生不好功名富贵,潜身隐居、专于道术,闻有马明生在武当山隐仙岩得度世法,就进入太和山中拜其为师,马明生授其《太清金液神丹经》真传。这时,南阳郡武当县境的嵾山完成了从嵾山到仙室、太和山和武当山的演变。至今,武当山五龙宫旁还遗存有马明生、阴长生炼丹池遗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张红艳    责任编辑:张红艳 

更多关于 武当地名的由来及武当道教的起源与演变 的文章

最新推荐

继续阅读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