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信息

南水北调要淹武当遇真宫 专家提出4种挽救方案

内容简介

    武当山遇真宫面临被淹命运遇真宫历经500多年风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遇真宫,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工后,极有可能被永久淹没于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中。省文物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主要内容

【字体: 

  •                            武当山遇真宫面临被淹命运遇真宫历经500多年风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遇真宫,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工后,极有可能被永久淹没于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中。

      省文物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上周接受采访时称,将被淹没的文物点共有210处,目前已将保护方案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提高正常蓄水位,增加库容,从而实现向华北地区调水。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定于年内开工,预计2009年完工。届时,丹江口水库水位将由现在的156米升至170米,这14米的差距将使水库周边方圆300公里的部分区域被永久淹没,武当山遇真宫等文物即处在淹没区内。

      文物部门初步设想了4种办法保护遇真宫,但未最后确定,且保护方案最终须经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

      遇真宫建于明代,现存庙房33间。去年一场大火将该宫主殿荷叶殿化为灰烬,引起关注。

      美丽传说

      7月13日上午,记者与武当山文物局官员于爱军站在遇真宫上方的国道上,凝视着眼前这座气势不凡的宫殿。

        500多年前修建的遇真宫是武当山33处古建筑群之一,位于武当山下武当北路遇真宫村,与著名的玄岳门仅半公里之遥。

      采访中,当地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传说,但流传广的只有一个:当年,朱棣皇帝听闻内家拳祖师爷张三丰大名,前往拜会。朱棣来到武当山多番寻找未果。一日,在凤凰山脚遇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遂问之。老道笑答:你还是不要找了,就算你见到他了,他认识你,你却不认识他;等你见过了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他了。老道走后,朱棣日思夜想,终于感悟出“真人说真话”的含义,方明白那位老道正是张三丰。此后,也正如张三丰说的一样,朱棣再也没见过他了,故在与张三丰相遇之处修建了“遇真宫”,也称“会仙馆”。

        这个传说,在武当山当地与遇真宫一起名噪一时。不过近一年多来,遇真宫成为关注的热点并非这个美丽的传说,而是一把火:2003年1月19日,一个连日期都带着火警号码的日子,遇真宫主殿荷叶殿在一把大火中化为了灰烬。这里,曾供奉着朱棣皇帝的尊像,与张三丰故居相邻。

      残缺”掩饰下的价值

      [省文物局官员说,在水位线以下的文物中,遇真宫是价值最大的。]

        遇真宫地势偏低,于爱军称,如果把已沉入汪汪水库之底的净乐宫遗址称作武当山第一宫的话,这里是第二宫,位于武当山景区山脚处。于解释,并非淹了遇真宫就把整个武当山淹了。

      当地的村民显然已对这个古建筑产生了感情。60岁的姜生元在遇真宫村生活了一辈子,他“听不得别人说遇真宫的不是”。对于那场大火,老汉“不愿多提”。

      让姜生元记忆最深的还不是这场大火而是大炼钢时代,有人冲进遇真宫,将古人留下的精致铁器全部投进了熔炉。遇真宫门前两座铁狮子留下的墩座就分明向人讲述着这段“难忘的历史”。

      对于将被淹掉的遇真宫,有传言说:主殿已化为灰烬,历史价值已大不如前,淹了损失也不大。但更多文物工作者认为:遇真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存在是悠久文化历史的象征,“遇真宫如今的残缺美在千百年后也将是研究的对象,它的存在是最好的警示,它的修复也将是最好的研究”。众多文物工作者这样评价:时间可以创造出永恒的价值,破坏了,将不再重来。

      省文物局官员受访时说,遇真宫是目前丹江口周边处在水位线以下的文物古迹中,价值最大的。

      “曲线”弯不过遇真宫

      [尽管工程设计已尽力避开文物,但遇真宫被淹极有可能无法避免。]

      40岁的王风竹是省博物馆副馆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目前他的另一个职务是: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此前,他也曾担任过省文物局三峡办公室副主任。

      在王风竹办公室墙上的工程示意图中,很多地方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对于遇真宫的未来,他遗憾地告诉记者:遇真宫被大水淹没,极有可能无法避免。

      2002年底有媒体报道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给沿途重要文物让路”。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库区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工程渠线设计中,将注意避开国家级、省级文物点和文物界认为重要的文物点。

      “当时的这一设想,今天看来已不可能成现实了。”据王风竹介绍,最终确定下来的是,利用渠线绕行的方案在河南境内确实可行,但在湖北丹江口周围,因库区水位将突然上涨,且支流太多,无法控制。

      “时间不等人,距离丹江口水库再蓄水的时间已不到5年。这5年也并不是天天都是有效工作日———防汛防洪的时候就不能开展保护工作,因为不少文物本身就在水岸边;梅雨季节、高温季节都不适合进行文物抢救,人力物力都将花费太多”,王风竹有些着急。

      四种方案抢救遇真宫

      [文物规划组已提出四种挽救方案,但目前都遇到了难题。]

      省文物局官员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文物规划组已提出四种方案,希望可将遇真宫保护下来:将遇真宫原地架高;将遇真宫一次性搬迁至其他地区;在遇真宫外修建一道拦水坝,将其与库区隔离;在丹江口水库与武当山交汇处修建大坝,直接隔断将来的大水。

      不过,目前这四种方案都遇到了难题。

      王风竹介绍,原地架高或一次性搬迁都无异于重新修建,必须先将遇真宫拆除,对残块编号,再重组。工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损伤,其原貌也将大打折扣,最重要的是,如果真对其进行迁建,它将是中国单体建筑搬迁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估计资金将高达1个亿。

      武当山文物部门认为,遇真宫的海拔高度与水位线相差并非很多,修建大坝围堤工程量较小,就地保护便于保存遇真宫的真实性和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完整性。同时,修筑拦水坝还有利于保护遇真宫附近多处古建筑和遗址。

      但王风竹在会同大量文物、水利方面专家调研后发现,这样做确实方便快捷,但存在更大的弊端———如何排水?

      丹江口市博物馆副馆长杨学安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围堰扎坝就地保护,木结构常年在低洼地段受潮,必定会加速木质结构的损蚀。即使用水泵抽水,也须长期坚持,这又会涉及到人员的编制和费用问题。算起来,就地保护所耗资金并不比搬迁复建少。

      王风竹还指出,在遇真宫周围还存在内河,“流量不大,可问题不小”。

      记者在遇真宫中采访时看到,这里接连几天艳阳高照,但宫中广场上仍是积水一片。遇真宫办事处主任王传海说,一下雨,宫里就淹水,不下雨,地下水外渗,还是淹水。看来,王风竹等人的分析并非没有道理。

      保护方案须经世遗通过

      [一切改变遇真宫现状的做法,都必须由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后才可实施]

      目前虽然还没有最后解决方案,省文物局还是将已收集到的各项意见及建议上报到国家文物局和南水北调工程管理部门。有关人士呼吁,遇真宫是抢救性文物中惟一尚未制定保护方案的,究竟如何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遇真宫的特殊“身份”。王风竹称,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约定,一切改变遇真宫现状的做法都须由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委员会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同,才可实施。

      对遇真宫的保护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中国对待世界文化遗产的态度。所以省文物部门在制定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时,将遇真宫作为特殊项目单列出来,建议国家文物局组织或授权湖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制订保护方案,上报有关部门审批后实施。

      遇真宫遭遇大火后,有关部门曾表示出资在原地修复,武汉一所高校也曾提出过恢复方案。但省文物局官员表示,由于遇真宫的最终保护方案尚无定论,恢复一说也暂时搁浅。

      14米水位将淹210处文物 
     

                                                   阅读提示

        “郧县人”头骨化石、唐太宗三子李泰的家族墓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淹没区涉及的文物点共计210处,对于这些文物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保护,从今年开始分5年完成,计划耗资4.5亿元。

      大成殿重获“新生”

      进入郧县境内,便可看见一块“恐龙故乡,人类发祥地”的标牌。据介绍,这里曾发现郧县人头骨及大量恐龙蛋化石。此外,这个县境内的大成殿,是湖北省惟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府学宫,也是国内除曲阜孔庙外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儒家学堂。

      在这座大殿所在的郧阳汽车改装厂内,已架起了“以下为淹没区”的标牌。与遇真宫命运不同的是,文物部门决定将把大成殿整体搬迁,新址已选在郧县城关镇沿江大道旁的耿家垭。

      大成殿前身为“郧乡县学”,明成化十二年郧阳设府后升为府学,距今五百多年。明清两代,郧阳、荆襄、陕南、豫西等地的学子们都汇集于大成殿里科考。

      大成殿之所以与遇真宫“待遇”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占地面积不大,迁建较为容易,所耗资金也不多。

      文物价值远超三峡库区

      丹江口水库于1958年动工兴建,1973年完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后,蓄水位将从现在的156米提高到170米。

      提高的14米水位,将使淹没范围进一步扩大。经省文物部门确认,淹没区涉及的文物点共有210处(地下176处,地上34处),其中除遇真宫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6处,县市级文物48处。

      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10世纪以前,中国政治中心一直位于以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和伊洛地区,这一地区与华东、华南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汉水和丹江进行,此前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也曾位于这一带,所以库区内已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远远超过三峡库区。

      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副主任王风竹介绍,今年年初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省文物局组织包括高校在内的60余名文物保护专家,多次深入库区进行复查、补查。

      根据文物部门初定的保护规划,将对地下部分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对地上的文物则采取搬迁、原地保护及留取资料等三种方式。

      这些文物的保护从今年开始启动,到2008年完成。文物部门提交的经费预算为4.5亿元,目前正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水位线下再现200余座古墓

      目前,对水位线下地区的文物勘测和发掘一直没有停止。6月20日,在水位线以下的十堰郧县陨山中学附近,200余座汉墓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有志的带领发掘下重见天日。

      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抢救性发掘中,又一重要成果。

      7月12日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这里已被戒严,有关人员用编织带将发掘区域拦死。据称,“将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产生”,就连记者的拍照也被工作人员制止。

      无独有偶,就在记者赶赴丹江口市采访的同时,这里也发现了一座古墓葬,曾参与过九连墩发掘的该市博物馆副馆长刘志飞介绍,目前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它们的出现,都说明淹没区蕴藏着无法计量的文物宝藏,刘希望有关部门能对此给予重视。

      据介绍,郧县刚刚发现的这200余座古墓属于淹没区保护范围之内,但“如果等待工程将资金批下来再进行发掘,墓葬早就被盗光了”。

      郧县文物局局长周新明称,目前,抢救性发掘之前,已经出现了部分墓葬被盗案件,为此,省文物局也等不及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拨下来了,特批了50万元,这才保住了这一古墓群。

      专家:历史信息不可再生

      武汉大学考古学副教授陈冰白,是实地调查勘探成员之一。

      对于这项全省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保护行动,陈冰白认为:对于考古来说,每一处文物都是有价值,“恨不得每一处都能保下来”。南北水调工程文保期间,极具学术和研究价值的古文物层出不穷。例如包括一批古丝在内的文物,要想保存它的原有性状、色泽难度极大,此类文物的保护在世界上都还是难题。

      陈说,这些即将淹没的古文物都是不可再生、不可仿制的,历史信息一旦丢失,带来的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和缺憾,真到那时“哭都来不及”。

      背景资料:何为中线工程

      2003年12月30日动工的南水北调中线第一期工程,工期8年,规划总投资920亿元。按照规划,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于今年内开工。

      策划/雷静 采写/特派记者 王征 实习生 黄彬 龙小丽 摄影/记者张偲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更多关于 南水北调要淹武当遇真宫 专家提出4种挽救方案 的文章

最新推荐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