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信息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造始末 明永乐30万工匠12年建成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

【字体: 
  •   

      武当山金顶太和宫,皇权与神权在这里完美融合,达到了“云外神宫”的意境。

      

      现存佛山市博物馆的“黄榜荣辉”

     

      中国武当网讯 (十堰晚报)明朝永乐年间,30万工匠和官兵修建了12年的武当山宫观,共计33处宫观建筑群,殿宇房屋约8000间,使武当山成为集建筑、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天下第一名山”。

      那么,这些密密麻麻的宫观建筑群,是谁规划设计的呢?又是谁参与营建的呢?

      孙碧云勘察地形,依山就势规划武当古建筑群

      公元1412年,一位名叫孙碧云的道士匆匆赶往武当山。此行,68岁高龄的他要来执行一项秘密的使命。

      孙碧云是陕西人,13岁入华山为道士。作为张三丰的高徒,孙碧云熟读三教典籍,对道家思想的领悟,使明朝的洪武、永乐两代皇帝都对他赞赏有嘉。

      于是,当永乐皇帝朱棣想要敕建皇家道场时,造诣深厚又久伴君侧的孙碧云成为了最佳人选。

      史书记载,朱棣下诏书给孙碧云,让他前往武当山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朕将卜日营建。

      如何规划这座大山才符合皇帝的心意呢?孙碧云思量良久后,终于想到了关于武当山主神玄武的传说。玄武神本是静乐国的太子,天资聪颖异于常人。他无意继承王位,15岁时便辞别父母入武当山潜心修道。在乌鸦神的指引下,玄武在武当修行了42个春秋,终于得道成仙。

      当孙碧云来到武当山时,他已十分了解皇帝的心意。可是,该如何在一座大山身上体现“君权神授”呢?

      在一遍又一遍地攀爬和思索中,一个原本抽象的构想在孙碧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站在巍巍山顶,他决定将玄武修仙的故事融进武当的山水之中。

      史书记载,太子15岁入山之后在一块云烟雾涌的山崖上开始了寂寞修行。在无数次的寻找中,孙碧云发现了故事的依托。今天,从空中俯瞰太子坡,背依陡岩,面临九渡涧,地势狭窄,很难像平原地带那样展开横向铺陈。在此修宫建观,似乎违背了皇家道场应有的“皇权中轴”形制。该如何取舍呢?他想到了修习多年的《道德经》。

      孙碧云豁然开朗,只有顺应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才是规划皇家道场应该遵循的根本。

      静乐国太子入山后与母后作别的“上下十八盘”、太子拔出宝剑劈山成河的“剑河”、太子欲渡涧水却九渡不能入山的“九渡涧”、太子曾想放弃但在神灵点化下终于又回头的“复真观”……孙碧云终于将太子入山修道的故事融入了山水之间,也正是当年的这个奇思妙想给日后的武当山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孙碧云清楚地知道,让这座大山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才是朱棣的真正意图。

      历经4个月的精心规划,孙碧云向朱棣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六月份,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工部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30余万军民工匠,浩浩荡荡地从南京出发开始到武当山。走了一个多月到武当山以后,做好了各种各样的开工准备。就在这个时候,朱棣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就是黄榜。

      永乐十年七月十一日(公元1412年7月11日),朱棣用黄榜诏告天下,他决心大修武当宫观,以答谢玄武神多年的护佑。

      公元1412年9月18日,张信、沐昕率30余万人在黄榜亭前举行盛大的开工仪式。

      随后,孙碧云被任命为南岩宫住持,统领全山道教事宜。

      公元1417年,孙碧云来到武当山已整整5年。武当山五大宫观及其它20多处主要项目完工,对天柱峰金顶的修建即将开始。这时,72岁的孙碧云在南岩宫龙头香处遥对金顶焚香礼谢,端坐而逝。

     

      黄榜亭人潮涌动,皇帝下圣旨修建武当宫观

      1998年,北京嘉德拍卖行以55万元的价格拍卖《真武灵应图册》,其中有一幅黄榜亭彩图,其榜题亦作“黄榜荣辉”。彩图生动地展示了武当山黄榜亭聚集的众多百姓与达官贵人,还有几个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体现了永乐皇帝首次公布修建武当山宫观的谕旨时,万民敬观黄榜盛况。更为重要的是,图中亭上匾额正写有“黄榜亭”三字,并且用细小如蚁的正楷字将此道黄榜全部抄写在亭壁上。

      《真武灵应图册》由广东佛山市京桂拍卖行出面,转卖给了佛山市商业银行。2006年,佛山市政府将该图册划拨给佛山市博物馆作永久收藏。

      黄榜亭上记录的文字,清晰可辨,使今人得以全观永乐皇帝这道修建武当宫观的最早的谕旨。

      这是一道没有期限的承诺。从此,30万工匠汇集武当,开始了浩大的营建工程。他们在崇山峻岭和沟壑溪流中,或搬砖运木,或树栋架梁,或凿石开道,或冶铁炼铜,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下他们的名字。在长达十二年的修建中,正是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用汗水和智慧营造了一个个巍峨的宫观。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育成认为,这道圣旨保存了相当一些口语色彩,与元代白话文非常相似。“毕竟这个黄榜亭是立在了武当山,因此工匠们看到它的机会是比较多的。有些话说的是,你们好好干,干完之后就让你们很快回家。显然这些词藻都是针对民工来说的。 ”

      据武当山古建筑专家张华鹏考证,黄(皇)榜桥,原名游仙桥,位于如今高警十堰大队与济民医院之间汉十公路上,此处就是当年公布黄榜的地方。岁月沧桑,昔日的黄榜亭如今荡然无存,皇榜桥已被汉十公路覆盖。

      皇宫“蒯鲁班”,参与设计武当古建

      公元1416年,驸马督尉沐昕接到了来自京城的消息,一艘载着特殊使命的官船将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下。朱棣特意为这条船下了一道圣旨:“沿途船只务必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明,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整齐清洁。”并特别告诫,此船不能生火做饭。

      官船经南京、转武昌、逆汉水而上,直奔武当。原来,朱棣千叮咛万嘱咐的是,要千里迢迢送给武当山一座金殿。

      公元1416年,在完成各大主要宫观的建设后,朱棣下令敕建天柱峰太和宫。直到今天,这座金碧辉煌的铜铸鎏金大殿仍熠熠生辉,它无疑是太和宫中最灿烂的一笔。这座目前中国最大的金殿,坐西朝东,屋顶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式,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全国仅此一座。

      如今,在武当山玉虚宫现存《祈恩大斋蘸意》圣旨石碑。碑文记录了明朝成化九年(1473年)十一月,京官和地方官员共计278人在这里参加了一次隆重的庆典活动。其中,蒯祥名列第23名。按照出生年月推算,当时蒯祥已有76岁高龄。

      蒯祥是谁呢?他与武当山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蒯祥是江苏吴县人。作为中国明代建筑匠师,他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负责建造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天安门等。

      据明史及有关建筑专著评介,蒯祥在建筑学上的创造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永乐皇帝称他为“蒯鲁班”。

      北京故宫建筑、武当山金殿建筑及九宫建筑均为明初皇家建筑统一制式,建造年代同一,建筑工艺标准同一,建筑规划设计蓝图同一,建筑营造同一出自明工部,建筑匠师同一。专家们由此分析,永乐皇帝启动“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两项国家重点工程,蒯祥作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势必参与了武当山古建筑的设计。

      武当山金殿从永乐十年(1412年)由朱棣下旨在北京铸造,至1416年金殿铸造完成。这时的蒯样,已与当时其他一些著名匠师参加了皇宫建筑群的设计和施工。蒯祥也一定在北京参与和指导了武当山金殿的设计、铸造。

      

      千万劳动者,打造朝圣者心中的武当

      如果说朱棣是武当山的总设计者,那么工程指挥班子则由他最信任、最亲近的勋臣贵戚和朝廷大臣钦定组成。

      隆平侯张信是被他称为“恩张”的靖难功臣;驸马都尉沐昕是他的女婿;工部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则是他着力提拔的勤敏谨慎的大臣。这些人都是工程指挥班子成员。

      这个指挥班子的核心人物是张信和沐昕。据说,张信先派蒯祥到武当山,与武当道士孙碧云勘察地形,依山就势绘制了设计图。然后,仿照皇室建筑法规主持制订各建筑群的设计方案。

      公元1424年,武当山金顶太和宫全部完工。它以金殿为中心,以紫金城南天门为中轴线,中轴线上的主殿是太和殿。皇权与神权在这里完美融合,达到了“云外神宫”的意境。

      至此,修建了12年的武当山宫观全部告成。30万工匠和官兵共修建了金殿、紫霄、南岩、玉虚、五龙、遇真等33处宫观建筑群,修建殿宇房屋约8000间。武当山成为集建筑、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天下第一名山”。

      据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考察:“翻阅《武当山志》的过程当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说的是永乐皇帝调集到武当山的这些工匠当中,除了什么木匠、石匠、瓦匠、铜匠、铁匠之外,还有一个工种,这个工种叫搭台匠,所谓搭台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搭脚手架的工人。”当年,搭台匠围绕金殿,搭上了密密麻麻的脚手架。然后,工匠们再把打制好的青石,用极其原始的方式一层一层地搬运到所需的位置。整个紫金城工程历时5年,居险临危却又坚固稳重,犹如一道光环围绕金殿、保护金殿,让人叹为观止。

      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下那些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名字,更没有人知道他们具体来自哪里。就这样,他们为这座仙山创造了奇迹,打造出了所有朝圣者心中的武当。(文、图/记者 海月)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王晶垚    责任编辑:王晶垚 

更多关于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造始末 明永乐30万工匠12年建成 的文章

最新推荐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