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信息

武当之道——中国第一个旅游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研究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

【字体: 
  •   (三)凤凰涅槃:特区体制在烈火中新生

      2003年1月,武当山遇真宫荷叶殿在一场大火中化成了一片废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武当山的发展问题开始摆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当年6月17日,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召开建设发展现场办公会,决定在武当山设立真正意义的旅游经济特区,实施“主权不变、治权独立、事权下放”管理体制。

      会议决定赋予武当山独立行使县一级政府职能,实行封闭管理,全面负责武当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同时,十堰市委对武当山的领导班子予以改组和调换,将原来管理武当山的两个县级单位、一个科级单位进行整合,撤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党委,设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工委,为十堰市委的派出机构;设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为十堰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县级),与武当山风景管理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这一决策,使武当山实现了从山区小镇到旅游经济特区的历史性跨越。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简称为武当山特区。

      

    武当山管理体制变迁示意图

    武当山管理体制变迁示意图

      时任十堰市文体局局长的李发平走马上任管委会主任和工委书记。面对新的管理体制,李发平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在没有裁减一人的情况下,顺利实现了管理体制的“软着陆”,同时也拉开了武当山新一轮发展的序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场大火烧出了一个新体制,武当山在这场大火中如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

      

    武当山旅游经济发展

      武当山旅游经济发展

      以此次会议为标志,武当山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旅游接待人数1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亿元,综合财政收入1.51亿元,较2002年分别增长321%、1120%、522%,2009年1-7月完成综合财政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25%;接待旅游人数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1%(图2)。武当山古建群全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武术、武当山宫观道乐、武当山庙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风景区被建设部授予“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单位”,被人事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被国际旅游联合会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被建设部评为“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被中国自驾车协会评为“首届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十佳目的地”,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在“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评选活动中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之首。尽管如此,特区政府并没有沾沾自喜,仍在孜孜不倦、高瞻远瞩、精益求精地推进更多大手笔、关系国计民生的建设项目,致力于武当山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交通可进入性的提高和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张红艳    责任编辑:张红艳 

更多关于 武当之道——中国第一个旅游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研究 的文章

最新推荐

继续阅读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