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信息

八百里武当,说法从何而来?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

【字体: 
  •   在历代史书中,有不少关于武当山的记载,但明确指出具体范围的几乎没有。武当山的大致范围在元代以前又各不相同,元代以后才形成“八百里武当山”的固定说法。

      南朝刘宋人郭仲产(约450年)所写的《南雍州记》中记载,“武当山,广三百里”(当时1里约合今0.44公里)。宋代人乐史(930年-1007年)所写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武当山,区域周回四五百里”(宋代1里约合今0.464公里),面积有所扩大。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武当道人刘道明所著的《武当福地总真集》中记载,“武当山,周回六百里”。然而刚过二十多年,约成于延佑元年(1314年)的《大元敕赐武当山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碑如今仍存放在五龙宫大殿南侧)中记载,“武当山根蟠八百里”。与此同时,另一块碑《大元敕赐武当山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碑如今仍存放南岩宫东配殿岩下)中,也记载了“武当山蜛地八百里”(元代1里约合今0.464公里),这两块碑乃是“八百里武当山”的最早见证。

      史志中的武当山四至边界

      明成祖朱棣在大修武当山期间,于永乐十六年 (1418年)十二月初三颁布圣旨称, “武当山蟠蜛八里余里” (见 《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并将其刻入玉虚宫、五龙宫、净乐宫、南岩宫、紫霄宫五宫碑文之中。从那时起, “八百里武当山”的说法形成定制,传遍天下,更为后代史书、文学作品所引用。在此之前的记载,都只能说明武当山的范围概数,而没有具体的范围起止点。直到明成化二十年 (1484年),宪宗朱见深于六月初六在 《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的圣旨中称, “朕惟大岳太和山,乃玄帝显灵之地也。形胜蟠蜛八百余里,东至冠子山,西至鸦鹕寨,南至麦场凹,北至白庙儿。”此时,才由皇帝正式划定武当山的具体保护范围。

      问题就在这里:这四至边界究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典籍中没有具体记载,更没有地形地貌描述,仅仅只有四个地名。笔者2004年调至丹江口市土关垭镇政府工作,当时想打武当牌,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经过研究得知,土关垭本名系 “头关垭”,是江汉平原从东边进入武当山的头一关,后被人们音误叫成土关垭。此地处武当山余脉大界山上,系自古以来均县(1983年更名丹江口市)、谷城县两县交界处。据分析,八百里武当东至边界冠子山,可能在土关垭或谷城县境内。笔者遍访多年没有根据,不敢妄下结论 “武当东神道源头在土关垭”的结论。2006年10月,笔者调至丹江口市官山镇工作,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头。

      前不久,笔者登临海拔千米的官山镇铁炉村与房县白鹤乡东浪村交界的大碑垭,发现两块巨大石碑,一块立于房县边界,一块倒在官山边界,均是落款大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的敕谕碑,记述了保护八百里武当山山水胜境的圣谕,重申了封禁官山、保护环境的祖训。

      笔者查阅资料得知,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马家岗村(原白庙村)石碑垭也有一块同样的碑,跑去一看,规格要小一些,碑文内容却完全相同。据当地群众说,明清时期界碑内归道观管,界牌外归均县管。

      明代在保护武当山道场方面的力度是空前的:固定各类匠师整治、修葺,还从京师押解犯人555户来武当山做佃户,供养全山宫观庙宇,免去全部差役,八大宫主持均授正六品提点,还派驻军队保护(官山镇田畈村熊家院发现有均州千户所遗址)。永乐十七年二月初五日圣旨中称:“要拨均州千户所五百名军,守护各宫观”。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六月初六日圣旨中称: “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朕惟大岳太和山,乃玄帝显灵之所也。形胜蟠踞八百余里,东至冠子山,西至鸦鹕寨,南至麦场凹,北至白庙儿……继今以往,一应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毋得侮慢亵渎,砍伐侵种,生事扰害,敢有不遵者,治之以法。”成化皇帝朱见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祖父,原来,嘉靖碑是孙子重申爷爷的祖训。

      西至边界“鸦鹕寨”在哪里呢?张华鹏、张富清著《武当早期文明》一书中记载:“鸦鹕寨即今天的十堰经济开发区白浪街办柯家垭村柯家垭,传说立有六尺高的 “敕谕”碑,1929年修筑老河口至白河县公路时被毁,古为荆州、益州的分界处,也是解放前均县、郧县的分界处。笔者又查阅1982年出版的 《湖北省十堰市地名志》一书中所记载:“白浪公社的白浪、大坪、良种、七星、菜种、枧槽、胡家七个大队和鸳鸯大队的一部分,解放前都属于均县管辖,1948年冬白浪解放,1950年土改时,属均县管辖的上述地区划归郧县管辖,建立白浪区”。

      白浪街办柯家垭村75岁的老人万发俊,向笔者回忆祖辈所讲“界碑内属武当山,进入神区,不纳粮,不缴税,不出差役,只给武当山宫观交租课就行了。”查看柯家垭地形,这里是马家河和茅塔河的分水岭,也符合古往今来地域划分规律。由此分析,鸦鹕寨石碑之内容与白庙村石碑和铁炉村石碑是一样的。

      既然这样,那么东至边界“冠子山”在哪里呢?笔者查阅《均县地名志》一书,得知在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境内有座冠子山,遂于2008年12月4日在盐池河镇改板河村主任郑光华带领下登上盐池河与白杨坪交界的冠子山,见其状如鸡冠,五峰并立,但未找到界碑。笔者推断,若边界在这里,必有南、北同样的敕谕碑。

      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16日,笔者再次深入白杨坪林区,在其与盐池河镇交界的石碑垭发现了三块石碑,其中一块就是要找的界碑,距离冠子山大约4公里。浪盐(浪河镇至盐池河镇)公路穿石而过,盐池河(双溪涧)环绕其下,路旁山崖上耸立着一棵大部分枝叶已枯死的古黄楝树,诉说着它的古老与沧桑。公路边平放着三块石碑,正面皆朝上,风化十分严重。该敕谕碑,高2米,宽0.9米,厚0.1米,碑额“敕谕”两字清晰可辨,内容有“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文字,虽然大部分文字看不清,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其与麦场凹、白庙儿发现的“敕谕”碑规制、内容相同。还有一块是清乾隆四十二年秋立的功德碑,只能看见“天下太平”等字样,另一块碑额刻有“永垂千古”,碑帽镂雕二龙戏珠图案。

      据白杨坪林区珍珠岩村现年80岁的陈文化老人介绍,石碑垭原有一座三间房屋的泰山庙,坐东朝西,面向武当山,庙的前方有个戏台,过年过节的时候很是热闹,旁边还有一座石庙,上世纪70年代兴修浪盐公路时被毁。老人说,这里原有四块石碑,早年一位道士将其中的一块碑送人打磨了,就留下目前的三块了。

      东西南北都立有圣旨碑,好比今天地方政府转发中央文件一样,只不过那时由均州、房州、郧阳府专办:勒石刻碑立界,保护神区。

    [1] [2]  下一页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张红艳    责任编辑:张红艳 

更多关于 八百里武当,说法从何而来? 的文章

    没有相关武当新闻

最新推荐

继续阅读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