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信息

均陵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

【字体: 
  •   四、均陵不是国名

      2006年《十堰年鉴》P33记:“周朝时期,商朝以来,十堰地域先后出现了庸、彭、麇、绞、缰、郧、微、商、均等部落和诸候方国……均在今丹江口市、郧县、河南一带。”

      这里所说的“均”即不是方国,也不是部落。只是古苗在这里发明了制陶的“均”,也是古苗生产陶器的主要地方之一,故名均陵。

      《舆地纪胜·古迹》:“蛮王冢在武当县南二百步(即均州城南二百步)。”

      这个“蛮王冢”是很值得重视的,“蛮王冢”就是古苗王和墓冢。古苗王有三个,原因是“三苗是三个苗族部落。”

      《吕氏春秋·召类》云:“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禹攻曹魏屈鷔有扈以行其教,三王以上皆用兵也。”

      这个“三王”是指三苗的三个部落首领,“蛮王冢”应当是其中之一。蛮王死后为什么葬在武当县呢?只有一种解释:均州城即古蛮城,蛮城是蛮王居住的重地,蛮王死后古代习俗就地安葬,不可能从遥远的他乡移葬于此。结合“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我们就能够大胆推断:蛮城在此处,蛮王也在此处,这里的劳动人民以发达的智慧创造了“均”,使制陶业更加兴旺发达,这里也因此以“均陵”为地名;前述的区域应当是均陵蛮王的辖区。发展到四千多年前尧时,“三苗有成驹”这个“亡国之臣”使尧在丹水之浦一战成功“以服南蛮”。说到这里,还有一事值得重视:据《水经注》记载:宜城县孔湾处是蛮城之一,今存“蛮河”、“蛮桥”等为地名。这使均陵区域辖到枣阳、襄阳县西北的太平店一带有了合理的解释——远古时过此即为宜城蛮王辖区。以此度之,尤其是均陵故地(均州城)是蛮王城距丹水不足40千米,对古代战争来说,也算近在咫尺。当然也不排除丹水有“南蛮”重兵驻守的军事重镇。故尧一战成功,“分北三苗”。均陵的最后一个蛮王被“用兵也”,死后葬在这里,后来秦置武当县治所也在这里,这里便有了“蛮王冢在武当县南二百步”的记载。这是笔者的愚见;否则这个“蛮王冢”只能追溯到更早。

      纵观上述,史志上称“三苗是三个苗族部落”,或曰诸候国,并未把“均”或“均陵”称国,蛮王也未把“均陵”称国,仅是因发明“均”而称谓地名而已。这就与今天的北京一样,“北京”是地名,不是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张红艳    责任编辑:张红艳 

更多关于 均陵 的文章

最新推荐

继续阅读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