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信息

玄武起源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

【字体: 
  •   四、 苗蛮消失之谜

      《三皇五帝时代》P560记:“公元前2136年,舜摄政,三苗之君反对尧禅位舜。”又:“公元前2128年,禹治水桐柏山。大别山、淮涡水系,夸父裔支三苗九黎君长巫支祁‘不即功’,尧征于南阳盆地,丹水之浦,崩。”

      《帝王世纪》曰:“诸侯有苗氏处南蛮不服,尧征克之于丹水之浦。”

      《墨子·非攻下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尚书》、《史记》、《韩非子》、《荀子》、《说宛》、《随巢子》、《论衡》、《古本竹书纪年》、《金匮》等书均有此类记载。这些记载说明,苗民受到了严重的戮杀,三苗必灭无疑,“雨血三朝”就是铁证。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

      《尚书·舜典》记:“庶续咸熙,分北三苗。”《疏》:“北,背北,善留恶去,便分背也。”

      “分北三苗”是舜实施了“善留恶去”的政策,说明留存了大批的“善”的苗民。到了禹灭苗后,《墨子》说:“后乃遂几。”“几”即隐微的意思。由此可知,江汉(含武当山)的三苗被尧舜禹打败后,只有一部分留在江汉地区。但武当山地区由于山高林密,苗民留存的比例大得多,不少部落改头换面的保存下来,不再打三苗的旗号。如周武王伐纣时会同的八国就是三苗遗存的部族。例如“髳”就是公认的苗。再如《楚民族溯源》的作者丁永芳先生认为:“楚先民与三苗有密切渊源关系,楚民族原为土著民族。”《史记·楚世家》P1691记:“封熊绎于楚蛮。”这里的“楚”就是指楚国,“蛮”是三苗的别称。明确说明“楚蛮”地区的土著人是三苗的苗裔。故楚王自称:“我蛮夷也。”“蛮夷”释义就是三苗族。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研究者大有人在。

      禹是灭苗的最后胜利者,胜利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稳定统治,利用“神权”达到统治的目的。

      《九丘·经纬天地历》云:“禹平水土之后,分治九州,拜五岳,定封四读,范围坤厚,名山大川悉以神灵主之。乃考翼轸之下有山,名曰太和……非玄武当之,熟可享邪,遂更太和之名曰武当。”

      这本中国最早的志书,是夏代的“国书”,记录应是不争的事实。明确告诉我们,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王朝开国,禹王“更太和之名曰武当”,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名称了。并且在“武当山,建宫,曰紫霄宫,专为崇奉玄帝香火之所。自后神仙卜栖者众矣。”这个“紫霄宫”就是现存的紫霄宫。当然,禹时的紫霄宫仅是个土墙草屋。但这足以使玄武以原始雏形保存下来。原因是它得到夏王朝政权的官方认可——合法地留存武当山。所以,到战国时,屈原流放到武当山汉北时,得以朝谒武当山玄武神,并留下“时暖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注》:“呼太阴神(玄武)使承卫也。”

      因供奉玄武,武当山成名;因玄武,武当山得以发展到今天。从下列文献看玄武在武当山的发展:

      《太平御览》记:武当山“《山海经》曰:祭水(曾水)源伏流三百余里,汉武帝遣殿上将军戴生之此山求仙药,遂得道不返。”

      《南雍州记》云:“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承云:尹喜所栖之地。”

      《真诰》记:“尹轨,入太和山去,领杜阳宫(官山田畈)太和真人。”

      《荆州图副》云:武当山“山形特秀,异于众岳。”

      《均州志》记:“秦为武当县,属南阳郡,汉初因之。”

      《郡国志》记:“姓戴,名之生,汉将军,武帝遣入北山采药。”这个“北山”就是武当山。北宋李鹰追述曰:“此戴生不返,能继徐福之迹。”

      《南雍州记》云:“武当山广三百里,……学道者百数、相继不绝。”

      隋《图经》云:“武当山,一名太岳。”

      《元和郡县图志》:武当山“周回五百里。”

      宋、元、明文史均记武当山玄武道教神区“周回八百里。”

      从上诉可知,玄武不仅在武当山从6300年前留存至今,并且时代不缺环。

      余者不属本文记述,详见《武当山早期文明》有关篇章。

     

      2009年8月16日

    上一页  [1] [2] [3] [4]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张红艳    责任编辑:张红艳 

更多关于 玄武起源 的文章

最新推荐

继续阅读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