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信息

浅析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

【字体: 
  • 一、前言

     

      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实际上是指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评审标准,武当山古建筑群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⑴、⑵、⑹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武当山古建筑群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的财富。
      武当山古建筑群文化以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独立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能反映人们意识的客观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谓“物质文化”;一种是古建筑或古建筑群(含自然风景名称,下同)的名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形资产。因为武当山古建筑群是随着武当山玄武神发展而发展的产物,古建筑名称大都蕴含着武当道教哲理,所以称它为“非物质文化”,是武当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古建筑群物质文化方面已经得到有效保护,但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保护就显得不够了。重点反映在名称的改变,失去了原有名称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对发展武当旅游、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很不利的。武当山古建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是整体的,应当全面受到保护。

     

    二、古建筑保护概况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随着武当山玄武神(宋改称真武)传播和发展营建的产物,形成了庞大而宏丽的古建筑群,遍布方圆八百余里。据初步统计有572处,其中现存保存较好的有129处,殿宇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遗址187处,丹江口水库淹没256处。现存和遗址都是历史久远的,各方面都保存了各时代的原状,真实性很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存世。由于年代久远极需保护,自195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古建筑保护。特别是2004年6月1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召开现场办公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省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对武当山古建筑实施“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十六字方针,直接加强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力度。武当山特区两委积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6.17”的十六字方针,加大对保护的投入,从2004年至今已投入六千多万元直接保护武当山古建筑,保护力度是此前50年的一倍还多,使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空前的保护和发展,也促使武当山风景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财政收入由原来年收入不足五百万元猛增至近亿元。可以说 “十六字方针”有效地促进武当山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古建筑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武当山古建筑实物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保护就显得不足了,突出的表现在名称的改变方面。这个问题早在2001年6月3日《丹江口日报》刊登杨立志教授的《均州地名与道教》一文中已经论及,我对此并未太在意。去年参加了南京的一次研讨会,才意识到古建筑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2005年4月初,应东南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喻学才教授的邀请参加学术研讨会,与会其间才知喻教授来武当山考察过,主编《中国旅游名胜──山》,其中长篇描述了武当山。喻教授是研究全国风景名胜的专家,能够深刻细致的研究武当山实在令人感动。
      他问我:“从地图上看,‘汉族民歌村’吕家河在武当山的西侧,为什么登天柱峰的神道称谓南神道?‘中国南方民间故事村’伍家沟和五龙宫在天柱峰的正北方,为什么登山神道称谓西神道?1998年2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武当山》和有关报刊杂志都这样宣传。”
      我说:“吕家河在六里坪的正南方,故曰南神道。伍家沟和五龙宫在武当山特区所在地老营的西方,故曰西神道。”
      喻教授说:“中国五岳名山都是以主峰定方位。武当山是明代敕封的大岳名山,名冠五岳之上,应以主峰──天柱峰定方位才可以突出名山的地位。何以以名不经传的小地名定方位。这不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尤其武当山以道教著名于世,含有道教文化的地名很有旅游前景。不能随意改变。建议研究一下,对武当旅游业发展很有价值。”
      我回来后查阅了史志,果然如喻教授所说。《武当福地总真集》:“鸡鸣峰,鸡笼峰,二峰在大顶之西……羊肠弯曲,夏秋水泛澎湃湍急,怀山襄陵,商旅经月不可渡,谚曰:‘上得马嘶山,四十九渡不曾干。’”笔者对此考察过,是指从房县经马嘶山、吕家河、分道观达六里坪的古商道,即今天的六(六里坪)房(房县)国道。吕家河、分道观处分道登天柱峰,以此度之吕家河处登天柱峰应称“西神道”,从分道观处登天柱峰沿途碑刻上称“中神道”。 关于五龙宫方向的登山神道史志上有记载。正如喻教授说的一样,以天柱峰定方位。《大元敕赐武当山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记:“南岩北下三十里至五龙宫,又四十里抵山趾蒿口。”明代《敕建大岳太和山》记:“朕惟大岳太和山……东至冠子山,西至鸦鹕寨,南至麦凹,北至白庙儿。”这些历史记载与今天的地理现状完全相同。这里“白庙儿”即今天的天柱峰正北的白庙村,至今仍有明代圣旨界碑屹立于北方古神道的山垭上──石碑垭。以此度之,今天所谓的“西神道”应当称曰“北神道”。站在天柱峰巅上向北看是南岩宫、五龙宫、伍家沟故事村、白庙儿等沥沥在目。此道自古以来称北神道是有根据的。

     

    四、古建筑非物质文化概况

     

      武当山古建筑初步统计有572处,各有其名,每个名称都有一个历史文化渊源。由于历史久远大多数取代了土地名,例如遇真宫村(古名黄土城)、玄岳门(古名表峡口)、清微铺(古名绞口)、老营宫村(古名梅溪庄,后为武当县城)、磨针井村(纯阳宫)、紫霄宫村(古名锁猴岭或曰金锁岭)、太子坡村(复真观)、五龙宫村、八仙观村、泰山庙村等等,八百里神区内数不胜数,古建筑的名称演译成了地名。地名不仅是区别各个地理实体的符号,也是荷载人类行为和文化信息的载体。武当古建筑群的建筑名称大都与道教有关,作为地名来说,是武当山旅游事业的资源。可惜有些文化价值很高的地名却被改变了。例如清微铺(今名青灰铺)、遇真桥(今名老营桥)、静乐宫(今名净乐宫)、尹喜岩(今名虎耳岩、不二岩等)、黑虎岩(今名金华洞)、屈原河……

     

    五、非物质文化改变的原因

     

      武当山的非物质文化改变,据我考察所知大致有三种原因:历史 、文学、讹传。由于武当道教的兴起武当道教建筑随之宏丽甲天下,各个建筑都按道教供奉的主神或武当道教事迹命名,或皇帝敕名,也有因特殊地理风景命名。永乐十一年(1413年)八月二十五日敕赐名曰:“玄天玉虚宫,太玄紫霄宫,兴圣五龙宫,大圣南岩宫。”这是皇封圣赐的古建筑群名称。随着时代的流逝取代了原来的土名。再如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流放武当山汉江北岸,故有屈原河,屈原河口,屈原滩等地名,今已改名(详见拙撰《屈原流放武当山》一文)。这就属于历史形成的,具有很高文化价值,应当保护,不能改变。明代礼部郎中袁中道在《游太和记》中:“明日霁,始作玉真,五龙之游。”这里的“玉真”显然是“遇真”。我生在武当,长在武当已六十余年,至今未见“玉真宫”。故称为文学之误。文学之误大都出自史学家或名人,很容易引人误解,应当更正。再如,草店码头向东一公里处有一个地名牌,上书“青灰铺”,是错误的,正确的名称叫“青微铺”。这是讹传之误(后文有论述)。
      非物质文化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荷载人类行为和文化信息的传承。众所周知没有文化的风景区没有前途的,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非物质文化如果轻易改变,很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这对武当山风景区的发展影响很大。

     

    六、非物质文化改变的的例证


      关于武当非物质文化的改变,现仅举数例,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不能全部记述。
      1、清微铺:今天叫青灰铺,亦云青徽铺。古代称绞口,元代在此创建清微行宫,宫前建邮递驿站,古称谓铺,住有铺司一名,铺兵五名,故名清微铺。后来有人把“微”写成“徽”,把“清”写成“青”,故出现了“青徽铺”。后来又有人把“徽”写成“灰”,这便有了“青灰铺”之误,遗憾的是现代市志也这样记载。清微是指道教元始天尊所居的清微天宫。唐宋间形成融合诸派精华的重要道派为清微派。宋元之际,武当山是全国清微派两大传播中心之一,故元代在此创建清微行宫。这里成了清微派大本营。又是古代武当山东北的交通要冲,可窥当年繁华之一斑。今天是武当山特区的东大门。距武当山特区只有5公里,距遇真宫只有2公里,是武当山特区的管理区所在地,又有316国道、汉(武汉)西(西安)高速公里、襄渝电气铁路从这儿通过,交通十分便利。清微行宫仍有殿宇11间,建筑面积328平方米,占地2800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临丹江口水库,是极具开发价值的一个旅游景点,可与玄岳门、金花湖、冲虚庵、遇真宫等连成一个旅游风景区。这么有开发价值的道教文化景点,今名“青灰铺”或“青徽铺”实在有失原意,与风景名胜相悖(详见拙撰《清微铺》一文)。
      2、静乐宫:在均州城之中,永乐十六年(1418年)敕建,属武当山八大宫之一,1968年丹江口水库淹没,迁建丹江城区,名曰凈乐宫,实与建宫之意相悖。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八》静乐宫之名源于静乐国,静乐国源于有麇之国。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文赐“静乐宫”为额。《风土记》:“均州上古之时,即有麇之国,谓人民朴野,安静乐善,虽曰麖鹿,犹可安居。”《仙传》:“玄帝降生于静乐之国。”《武当福地部总真集》:“取其人民安居乐善,易之曰:静乐,可知矣……考之古史《仙传》,静乐国即均州,无疑矣。”上述言词确实有据,告诉我们“静乐”的起源。任自垣(明代太常寺丞,提调武当)是治学严谨的学者,注意到了“静”“净”的区别,所以在编撰明代第一部《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时统一为“静。”从以上历史文献可知“静乐”是道教的产物。自《大岳志略》以后各种山志均出现“静乐宫”或“净乐宫”,这就是变“静”为“净”的理论依据。虽然《韻会》和《正韻》:“静,净义同”之说,但现代字典仍把“静”“净”分开注释和使用,两字不能同义。我认为变静乐宫的“静”为“净”证据是不充分的,建议还“静乐”的本来历史面貌。这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可移动文物虽然迁建,名称应当是文物不分割的,名称 也是遗产,应当受到保护。
      3、遇真桥,今名“老营桥”位于玉虚宫东天门内剑河上(古称梅溪涧)。创建于明代前,1935年7月为特大山洪毁。明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稽古迹》说:“遇真桥在东天门里,源出九渡涧,玉虚宫前。”从“稽古迹”可知遇真桥创建于明代以前。“遇真”是明代前遇见过武当拳祖师张三丰的地方。明永乐十年(1412年)三月初六日圣旨上朱棣说:“朕闻武当遇真,实真仙张三丰老师修炼福地,朕虽未见真仙老师,然于真仙老师鹤驭所游之地,不可以不敬。”这说的再明白不过了,遇真即指张三丰。国内现在有抢夺张三丰太极拳所在地之风气,有了“遇真桥”和这道圣旨张榜立在桥头不仅对抢夺者服气,同时增加了旅游景点,这总比“老营桥”的历史文化要悠久的多了。
    老营市中心有个黄榜桥,是永乐十年七月十一日张掛“黄榜”的地方,是永乐皇帝大修武当的动员令。原文山志上有,还有瑞应图表示,建议修复为旅游景点。
      4、武当山三十六岩是很有名气的,是隋唐时期成名的历史产物(详《大岳武当山三十岩之谜》一文),今天开发的很少,如南岩。大多岩不仅没有开发,并且名称也变了,如黑虎岩今名“金华洞”;三公岩今名“天仙岩”;滴水岩今名“上元”(亦名“上院”);仙侣岩今 名“下元”(亦名“下院”);尹喜岩今名“虎耳岩”和“不二岩”;升真岩今名“鹊鹊岩”;欻火岩今名“雷神洞”等等,不必一一赘述。建议规范非物质文化,归回原来的历史原貌,以利旅游经济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
      5、武当山二十四涧历史很悠久,大都是以春秋以来的道家在武当山活动命名的。这对武当大旅游是有益处的。如鬼谷涧就是春秋时楚国道家王栩自号曰鬼谷子在此修炼,故命名;牛槽涧是老子李耳骑青牛访尹喜之地等等,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可现在二十四涧的历史名称几乎无存,如青羊涧叫东河;五龙涧今叫官山河;双溪涧今叫盐池河等等。改变了原来的历史文化,这对开发旅游经济很不利。
      6、武当山七十二峰,各个峰名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这是古今中外旅游所向往的。可是今天许多有历史文化的峰名改变了,例如五老峰今叫“照面峰”;七星峰今名叫“五朵峰”等,山峰是不会移动的,峰名却被改变了。峰名改变不仅是改变了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历史上以山水证方位的记载。这不仅给研究历史文化带来困难,对开发旅游经济也不利。
      7、武当山许多古建筑成了遗址,由于历史的原因,仅以非物质文化形式存在──名称或地名。例如玉虚宫北天门、西天门、东天门,天地坛、明代仙关、唐代紫极坛(唐代姚简建坛祷雨的地方)、武当县城的土门、自然庵、桧林庵、白雪庵、月庵、老姥祠、望仙楼、太上观、仁威观、上观、玄都宫等等一大批遗址(详见《武当山古建筑》一书)。外地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多次聘请我去规划武当山式样的庙观。为了武当山大旅游,也应该恢复一些有旅游价值的遗址景点。例如紫霄宫前的紫极坛(唐代),玉虚宫的天地坛(全国道教唯独武当山有此坛),遇真宫西的明代仙关,老营的黄榜荣辉,金花湖岸边的玄都宫、月庵和张三丰庙为旅游接待,北神道上的仁威观,蒿口的五龙行宫等等,风景名胜区内修复名胜遗址,投资少,效益快,交通便利利于旅游观光,不仅增加了武当山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资源。尤其重要的是这些遗址现在仍可找到,时间再过若干世纪,很可能难以寻觅,将成为名符其实的非物质文化。

     

    七、“武当”非物质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旅游区的名称都是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例如“武当山”这一品牌,早在1982年,国家第一批风景名胜区就有武当山,因武当山有中国道教文化。武当山还为海南省南山文化旅游区所借重。南山是海南岛最南的地方,临近大海,很荒凉,是古代流放罪犯的地方,本没有太多的文化渊源,最出名的就是“寿比南山”和“南山不老松”。是1992年开始大开发成南山文化旅游区。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去规划设计,我也有幸两次被聘请去参与规划设计,新建了一个佛教文化苑和道教文化苑,花去36万元拍摄一部九集《北上武当山》电视剧,借武当之名发展南山道教文化苑。南山文化旅游区现在年收入四亿元。可窥地名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借“武当”之名最早数战国时秦置武当县,洪武二年(1369年)省县入均州。在历史上存在 1667年之久,经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三分之一时间。可窥“武当”之名之一斑。
      借“武当”之名发展的并不是只有南山一个地方,全国有许多地方干脆以“武当”命名。例如宁夏石咀山市有“武当山庙”;陕州阌乡县有“亚武当”;河南省南阳府裕州有“小武当”;叶县有“北武当”;四川省仓溪县有“西武当山”;山西省方山县有“北武当山”;湖南省慈利县有“南武当山”;安徽省休宁县有“江南武当”;河北省邯郸市太行山有“古武当山”;湖北省境内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有“中武当山”;荆门市有“小武当”;谷城县有“小武当”;神农加林区阳日镇有“中武当”,十堰市茅箭区有“赛武当”……都是借武当之名来发展的。还有的借武当山景区内的地名来发展,例如河南开封密县有“小顶”,怀庆温县有“小顶”,孟县有“北顶”,济源县有“小北顶”,辉县有“小北顶”和“小金顶”等等。大顶和金顶是武当山天柱峰的别称,这儿的小顶、北顶、小北顶是对武当山的大顶而言,小金顶是对武当山金顶而言。外省风景区并未把武当山的实物搬去,仅仅是冠名武当山非物质文化──名称就可以发展,据有关资料表明效益都很好。说明武当的非物质地名文化经济价值很高。武当山应当重视自身的非物质文化开发,不能随意改变有开发价值的地名。用时髦语言叫可持续发展。武当山非物质地名文化很丰实,前面举数例供参考。1999年初,我在海南省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研究所所长李教授预言武当山门票收入一定会超过四亿元以上。当时的门票收入不足百万元。武当山世界文化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现代称谓文物,不仅具有实物方面的文明,还具有大量的非物质方面的文明,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既然是文物,应当按文物法来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文物的非物质名称也应遵守这一原则受到保护。保护非物质名称并不象保护实物那样花费巨额资金,仅仅是把它列入重视对象,尊重历史原状──不改变有重要历史文化渊源的名称而已,这是举手之劳,应当是做得到的,这不仅保护了武当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对发展武当大旅游更是有益无害的永久事业。
      2004年政协十堰市二届五次会议一号提案《关于十堰市更名为“武当市”的提案》。2005年6月号《十堰通讯》里,刊发了十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蒋显福《对十堰市“十一五”旅游规划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的思考》中明确指出:“启动十堰市更名工作,把‘十堰市’更名为‘武当市’,实行‘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与‘武当市’的协调配套。……应该统一各方认识,把城市更名作为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来办”。这些资料说明十堰市市委、政府、政协已经重视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了。

【字体: 
武当新闻录入:王天梅    责任编辑:王天梅 

更多关于 浅析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的文章

    没有相关武当新闻

最新推荐

继续阅读

中国武当网
  • ECR

    鄂ICP备08004371号-6